近年來,直播帶貨勢頭強勁,頭部主播展現的帶貨效應尤為突出。作為當下“網絡直播+電商模式”融合的產物,“網紅帶貨”憑借其可視性強、互動性高、客流量大、方便快捷等優勢,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。但近日來,陸續有多位頭部主播帶貨遭到消費者投訴,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等問題已引起社會和監管部門關注,對個中亂象絕不能放任自流,應建立協同共治機制,為“網紅帶貨”賦能,而不是任其“曇花一現”。
其實,無論從消費者,還是市場角度來看,“網紅帶貨”均是一樁益事。一方面迎合了消費需求,方便消費購物,另一方面“網紅”借助帶貨直播吸引粉絲、增強黏性。借助網紅效益,市場消費也進一步被激活,促進了企業生產活力,更能為特定產品打通銷路、拓展渠道,甚至成為惠農扶貧新思路。
但是,于實際而言,“網紅帶貨”仍存在一定亂象。在直播帶貨中“假貨”“夸大宣傳”“描述不符”等問題層出不窮,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?!熬W紅帶貨”牽涉多方利益主體,規范市場秩序、解決發展中的痛點需要政府、商家、平臺多方合力,建立協同共治機制,持續凈化市場消費環境。
面對亂象,亟需加強行業自律。對企業來說,即便是網紅產品,也不能只寄希望于流量,須提升產品質量,挖掘產品深度功能。中介機構應注重對“網紅”營銷實力與職業操守的培養,不能僅著力在包裝與炒作。主播不能只著眼于數據和業績,需秉持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,強化對行為的自我約束以及對消費者的責任感,維護好個人品牌形象。
平臺自身要“查漏補缺”,嚴把質量關。平臺不能只顧搭臺掙錢,不顧消費者權益。電商平臺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,遵守《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》《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》等規定,對網紅售出的商品全程溯源;對于合作的網紅與商家,要提高準入門檻,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,建立健全“網紅帶貨”黑名單,促使“網紅帶貨”更規范有序。
監管制度和法律規范應進一步完善,彌補管理短板、填補法律空白?!熬W紅帶貨”并非法外之地,要厘清帶貨主播和平臺、商家的法律責任,加強對直播市場的規范和監管,督促經營者保障商品質量、完善售后服務。對于違規經營行為,涉嫌違反廣告法、反不正當競爭法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違法行為要嚴格查處,積極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。
來源:荊楚網
作者:童蕾